8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歷史與現場叢書》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該套叢書從多個領域對現當代文學進行了深度研究。

《歷史與現場叢書》是沈陽師范大學以孟繁華領銜的現當代文學學科團隊的一次集體亮相,匯集了近些年的學術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7月出版。共包括9部學術著作:孟繁華的《新世紀文學論稿——作家作品論》,賀紹俊的《當代文學新空間》,季紅真的《解讀心靈與歷史互動的奧秘》,胡玉偉的《傳統的建構與延拓——解放區文學研究及其他》,楊晶的《從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現代女性革命小說的話語流變》,周榮的《超拔與悲愴——路翎小說研究》,巫曉燕的《中國當代文學散點透視》,張維陽的《紅旗下的激越與遲疑——周立波的創作與評價史》,何家歡的《兒童文學:講述主體與對象主體——1980-2010年代兒童文學童年敘述研究》。
與以往出版的現當代文學學術書籍不同,本套叢書呈現了不少學術創新點。如孟繁華的《新世紀文學論稿——作家作品論》通過文學批評參與構建新世紀文學的版圖,發現新世紀文學的新元素;賀紹俊的《當代文學新空間》通過對作家評價史的變遷,反思了中國文學批評的內在機制,將世界文學眼光、批評倫理問題、網絡文學的后現代性等作為新空間所進行的理論闡釋;季紅真將當代文學現象納入到中國悠久文化時間中考察;胡玉偉對解放區文學建構特殊傳統的描述等等。
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成立十余年,已經成為了一支在當代中國文學研究與批評十分活躍的學術團隊,在學術研究中強調的實踐性和動態性。實踐性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所忽視的內容,該研究所在兩個方面拓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實踐性,一是將文學思潮研究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聯系起來,一是將百年小說的流變與文學批評的實踐聯系起來。另外,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相對于古代文學的靜態、成熟的學術研究,呈現出動態性、不確定性和指向未來性,該研究所在學科研究方向的設置上充分考慮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動態性特征,如何以學術和理論的方式去把握動態的、不確定的事物,這樣一種研究思路抓住了該學科的本質特征,吻合該學科的發展趨勢,對該學科的發展有著示范性的作用。比如,他們在“新世紀文學”的倡導和研究上,在“70后”的研究上,在經典化的研究上,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