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有哪些特征?向來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但是,由于記載春秋時期越國的文獻資料過少,對于越文化的認識,多是停留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仇雪恥層面上,除此以外,一無所知,很難全面且深層次地概述其文化的精神面貌。值得稱道的是,新出版的清華簡《越公其事》(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七冊,中西書局2017年版),可以彌補記載越文化的文獻缺失,為研討古越國的文化精神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
《越公其事》凡十章,前四章記述越王勾踐兵敗后,委派大夫種“行成于吳師”的經過。大意是說越王勾踐放下身段,低聲下氣向吳王夫差承認失敗,請求吳王放他生路,然后越國“以臣事吳,男女同服”。倘若不答應,則越國還有“帶甲八千”的精兵,可以作最后一戰。吳王不忍心“吳之善士中半死”,最終答應了越王。其實,這些記載和《國語》的《吳語》《越語》大同小異。但是,簡書在記述越國復興、重振軍威而一舉滅亡吳國的過程,越王勾踐推行“五政”之法,則為傳世文獻所未載,其中包含古越文化原生態的精神要素。

資料圖:越王勾踐
重農是越王“五政”之首。越國滅亡后,“以臣事吳”,越國原先的田疇(公田)收入,不再為越王所有,全部交付吳國。于是越王“親自耕,有私畦”。私畦,即私田,是指在公田以外,可以不向公室交稅、屬于私人所有的土田。私田,在西周已有了!对姟ご筇铩罚骸坝晡夜,遂及我私!编崱豆{》:“令天主雨于公田,因及私田爾!薄冻脊ぁ罚骸膀E發爾私,終三十里!泵秱鳌罚骸八,民田也。言上欲富其民而讓于下,欲民之大發其私田爾!币簿褪钦f,勾踐除完成公田全部農作外,還要靠開墾私畦,積累財富。等于他一人做了兩份農活,其勞動強度可想而知。越王親自下涉溝澤,開辟浙水南岸的鹽堿灘涂,成為可以種植的“私畦”,勉勵越人勤于農桑,興農于國。數年之后,越國的“陵陸為稼,水則為稻,無有閑草,凡王左右大臣乃莫不耕,人有私畦”,于是越國“大多食”。
第二是“好信”。好信,即講求誠信,篤守信用,不欺騙人。如何使越國之人行“好信”之風?勾踐則從整頓市場開始:凡在買賣交易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欺詐、虛假行為,則處以嚴厲懲罰。然后推行于各級官府,其政令、法規有前后相背、欺詐百姓而被告于朝廷者,一經查實,則被譴責、處罰,乃至黜免。對于那些言不守信、說話不算話的大臣官僚,越王或者親自審理,不管其身份貴賤與否,一律嚴懲不貸,處以重罰。經過幾年整治,“凡越民交接、言語、貨資、市賈乃無敢反背欺詒,越則無獄,王則閑閑,唯信是趨,及于左右,舉越邦乃皆好信”。
第三是“好征人”。經過吳越戰爭,越國人口銳減,急需補充!对秸Z》記載,越王勾踐鼓勵越人生育,說“令壯者無娶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并設立生育子女的各種獎勵法規。但是,這畢竟是遠水不解近渴,無法解決眼前人才短缺的困難。于是越王乃派遣使者到城市、邊縣大小聚落中征人,即征招有用人才。凡所得人才,越王必親自考察、鑒別,賢者得以賞勵、任用,不賢者則遭廢棄。于是“舉越邦乃皆好征人”,征集賢智、舉用人才,成為越國風氣。因而,東夷、西夷、古蔑、句吳等天下四方人才,“皆聞越地多食、征薄而好信,乃波往歸之,越地乃大多人”,成為其時人才聚集地。
第四是“好兵”。越國人才既集又眾,越王乃推行“好兵”之策。好兵即尚武。凡戈、殳、戟、矛、刀、劍等兵器,置于左右,日夜操練;各種兵器制造、利弊及使用方法,日夜講論。越王又派遣使者至城市及邊縣,廣泛征求治兵之道,使越國上下人人“皆好兵甲”,處處“乃大多兵”,形成講論兵法、弄刀舞槍的尚武習俗。
第五是“敕(飭)民”。敕民之道,是修政令,審刑法。令之左,則民趨之左;令之右,則民趨之右。對于那些不恭不敬,不依法令行事者,則使范蠡查實,一律戮殺之,以徇國人。凡是越庶姓、百官的位次、服飾、祭器種類及差等,有違于越國法定者;凡在越國,有作歌謠、詩賦對于越王條律有所牴牾,擾亂社會秩序者,則逮捕殺戮之。越王令作溝洫、筑堤之功,有后至或者后成者;越王又設戍衛于東夷、西夷,有后至或者不恭不敬者,則皆逮捕殺戮之。若越王下錯了政令,臣民照樣踐行,毋使政令受到懷疑,但是越王要懲罰自己。小的過失,減少飲食或者減低飲食標準;大的過失,受到墨刑(以刀整面,染黑為記)的處罰,以此激勵越民。于是越人舉國震動,無不敬畏勾踐,順承政令如命,不敢有絲毫犯規!半访瘛奔瘸,越王試之以事。他暗地放火焚燒“舟室”,擊鼓令民救火。于是舉國之人爭先赴火,無人后退。越王害怕無謂犧牲,急忙擊鼓,命令后退收兵,但是赴火死者,已逾三百人。越王大喜,以為越人可用,已被訓練為戰爭工具,皆可以赴戰場。于是發兵攻吳,而一舉攻下吳都。
越王施行“五政”,其先后次序有內在聯系,往往前一政是后一政的前提或條件。重農足食,然后可以好信;好信不欺,然后可以征用天下賢才;人才濟濟,然后可以好兵習武;好兵習武,然后施之以政令、條律,充分體現了古越人治政的智慧。
“五政”對于越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至今越地風俗仍然殘留其文化特征。越俗素以“重農”著稱,成為歷代南方的一大糧倉!稌尽贩Q“其民至今勤于身,儉于家,奉祭祀,力溝洫”,與越王勾踐“好農”、開墾“私畦”以富家強國的遺風,是一脈相承的。越俗守信重道,一言然諾,終身不易。東漢嚴光守節不仕,初唐駱賓王草檄討逆,晚明劉宗周絕食殉國,皆其人物之選。越俗又重武尚俠,民風剽悍,古有孫沔、倪樸、姚長子,近有秋瑾、徐錫麟、王金發,無不具有古越人視死如歸、俠義尚武的遺習。所以《越公其事》的“五政”,充分展現了古越文化的特征,對于探討越文化淵源及其精神面貌,無疑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原標題:“五政”是越文化精神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