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田鈺琳)古琴遇上薩克斯,中國鼓搭上架子鼓,古典樂撞上爵士樂,孔學堂再次刮起“”混搭風”。6月22日,溪山踏歌行系列活動之“溪山弦管即興起,一曲爵士消夏長”夏至專場演出在孔學堂上演,“黔樂府”爵士樂團與“羿之光”古典樂團的藝術家們同臺演繹,展開一場古典樂與爵士樂的音樂對話。

演出在一首貴州民歌《好花紅》中拉開帷幕。雖然是民歌曲調,卻是鋼琴、貝斯、架子鼓搭配出的爵士風格,熟悉的旋律搭上全新的演繹讓觀眾耳目一新。隨后的《酒狂》、《秋葉》、《爽爽的貴陽》、維瓦爾第的《四季》選段、《Westchester Lady》等樂曲,藝術家們通過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的交鋒,融匯古典樂的傳統美學和爵士樂的即興自由,與上千名觀眾共同分享了關于夏夜的音樂故事。

動聽的音樂,搖擺的節奏,調動起了現場觀眾的情緒,大家紛紛打開手機電筒與藝術家們互動。觀眾羅先生在演出后說: “即便是熟悉的音樂,但完全想象不到接下來音樂家們會怎樣演繹,特別是古典音樂加上爵士的即興表演,好聽又讓人覺得驚喜!

對于古典樂和爵士樂的“混搭演出”,旅奧小提琴家廖昊月表示,古典音樂注重精確的演奏,而爵士樂非常的自由即興。這次兩家樂團,兩種完全不同音樂風格的合作,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學習,也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并且孔學堂的音樂氛圍很不錯,觀眾十分熱情,讓我們希望能通過跨界音樂讓更多人了解到世界音樂是多元且融合的。

此次跨界音樂表演在孔學堂“溪山踏歌行”的舞臺上并非首次。2017年的“其樂融融·盛夏之夜”音樂會、2018年的“昆山玉粹”孔學堂跨年跨界音樂會、“寄樂山水”中國文人精神音樂會等演出中,跨界音樂就以昆曲+搖滾、民樂+爵士等不同混搭形式出現在孔學堂舞臺上,讓大眾對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有新認識、新體驗和新共鳴。

參與此次演出的“黔樂府”爵士樂團創始人羅慶安,已是第二次到孔學堂演出。他認為,無論西方音樂還是中國傳統音樂,都是世界音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爵士樂和民樂都不應該作為固定圈子的小眾文化發展,它們都是要貼近生活、理解生活、熱愛生活的。作為中國青年音樂家,要對傳統文化保持孜孜不倦的學習和鉆研,推動傳統民樂更好的發展。他還表示,兩次在孔學堂的表演,樂團與聽眾都有非常歡樂的互動,在孔學堂的演出有一種獨一無二之感?讓W堂“溪山踏歌行”系列活動不僅給更多人帶去了提升審美情緒的機會,也為青年音樂家展示自我,推廣更多元的、創新的音樂的機會。

據介紹,孔學堂“溪山踏歌行”是孔學堂自2016年以來傾力打造的系列文化品牌,三年來,相繼推出了新國劇《黃粱一夢》、中國民樂賞析、中秋詩會、《紅樓夢》音樂賞析、“昆山玉粹”、趙季平作品音樂會等二十余場演出。
觀眾打開手機電筒,與藝術家們互動
